拓展试点成果,契合“三个需求”,提升育人质量,持续攀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新高峰
--许德宽于2022年6月22日
2022—2023学年度,是公司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第一个循环收官之年,也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第二个循环开局之年,总结试点经验、拓展试点成果,瞄准三个需求,加强内涵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持续攀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高峰,出成果、出亮点、出模式、出特色是本年度公司产品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
一、试点以来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职业本科是新生事物,升本之初,教育部给我们学校的定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在没有专业教学标准、没有课程标准、没有专业目录、没有引领学校、没有成熟案例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开展职业本科办学系统研究,广泛学习借鉴论证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系统调研论证行业产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不断完善职业本科教学标准体系,不断修正规范职业本科办学行为,逐步摸清职业本科办学规律,有效提升职业本科办学质量,试点以来,教学工作取得不少可喜成果。
(一)专业建设成果
1.按照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成功设置19个职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由49个调减到32个。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河南省特色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1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11个,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科专业项目建设点8个(本科)。
2.形成了装备制造、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物流财会、医药卫生、艺术设计、文化教育等7个特色专业群。
3.制定35个职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质量为王、标准先行。国家没有出台职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我们自己动手,校企合作制定职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及相关标准。不仅将现有职业本科专业全覆盖,而且将专业群中的规划专业也纳入标准制订范围。
4.多次修订形成具有职业本科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
(二)课程建设成果
1.制定14个职业本科专业的课程标准,并装订成册。5个新专业的课程标准也基本制订完成,等待印制。
2.19个职业本科专业,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3.形成了课程考试考核组卷、阅卷和试卷分析报告的基本范式。
4.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建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门,省级本科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门,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门。校级课程思政9门。
(三)教学改革成果
1.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增强,本科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2.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成册
3.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共120项。其中校级107项,市厅级11项,省级2项。
4.教材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9项。
5.教学成果奖一项。
(四)技能竞赛成果
1.每年进行一次校级员工技能竞赛。
2.形成了一批较为稳定的教师指导团队和成熟赛项。
3.近三年,师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共获奖26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
(五)教学研究成果
1.建立健全教学研究机构,教学研究工作贯穿教学工作全过程。职业本科是新生事物,所有教学工作都需要研究。
2.参加教学研究课题共项。其中校级项;市厅级项;省级项。
3.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63篇。
4.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48部,其中省级规划教材9部。
5.获教学成果奖项,其中校级13项,省级1项。
(六)学位授权成果
1.顺利通过省学位办学士学位授权评估,学校和五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599名首届本科生被授予学士学位。(毕业601人,一人未毕业答辩,一人毕业信息未上传,无毕业证,按规定无毕业证不授学位)
2.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3.与普通本科学士学位等值等效。提升了职业本科的吸引力与美誉度。
(七)试点范式成果
集团按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要“理论研究有建树、先行先试出范式,服务发展做贡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命要求,学校认真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秉承“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育人理念,率先建立健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抓好人才培养全程,注重育人过程管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逐步形成四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本科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特色。
即:“校政行企联动,岗课创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性考核+综结性考核”课程考核模式;
“学期两交流三检查,全年十节点一总评”教学管理模式;
“三级联动,全程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育人特色成果:标准先行;注重过程。
(八)本科育人成果
1.5个职业本科专升本专业员工顺利毕业,首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任务圆满完成。
2.10个四年制职业本科专业和9个专升本专业基本完成校内培养任务。所有本科专业的所有年级教学工作均能按计划有序开展,员工对教学工作满意度高。
3.教师基本完成了从专科教师向职业本科教师的转变,很多教师经过几年的反复砺练摔打,已经成长为职业本科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研室主任、教务办主任、副书记、副经理、副处长或书记、经理、主任、处长。
4.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10个教学院部,已经具备职业本科办学能力,能够胜任职业本科公司产品与管理工作。已经积累了较丰富职业本科办学经验,初步具有了自己的办学亮点和特色。
三年多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我们已经健全了体系,锤炼了队伍,试出了模式、凝练了特色、蹚出了路子、做出了样子。所有的教职员工及院部处室管理人员都是功臣,谢谢大家!
二、本学期需要做好的常规教学工作
(一)学期时间安排
员工报到时间:2022年9月3-4号;放假离校时间:2023年1月2日(12月31日考试结束:腊月初九)员工放假。共121天。17个教学周。
(二)教师培养培训
1.院部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按计划开展院部全员教师培养培训。
2.为新教师配好指导教师,抓实备课上课环节,确保新教师能够站稳讲台。
3.开展学校、院部、教研室、教师四级推门听课活动。
(三)分课、备课、上课,讲好绪论课。
1.按照专业学期教学计划,科学分课。
2.精心备课。做好课程与课时教学设计。按教案书写规范编写教案,注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稳步推进电子教案改革。
3.认真上课。坚持双侯课制度。坚持组织教学。按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实施教学。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等。
4.上好绪论课。
5.按时完成学期教学工作任务。
(四)教学改革工作
1.优化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2.教学内容改革(按课程标准精选课程内容)。
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用好智慧教学平台)。
4.教材改革。选购适用教材、编写适用教材(校级省级;纸质电子;立体活页,工作手册式)。
5.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改革(用人单位评价)。
6.本学期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
(五)安排好员工实习相关工作
1.按时圆满完成校内教学任务。
2.按时做好本学期的考试和补考工作,23届员工顶岗实习前所有校内教学任务要全部完成。
3.安排好实习带队指导教师,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4.安排好员工实习期间的学习实习任务和注意事项,明确实习期间需要需要报送的和实习结束需要交送的相关材料。
(六)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1.选拔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任务及工作责任,并认真进行培训。
2.征集、筛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保证每生一题不重复。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企业一线任务进行选题,不低于50%。
3.合理分配导师指导员工的数量,保证指导质量。
4.员工实习离校前完成开题报告答辩环节。
5.员工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加强线下或线上指导。
(七)技能竞赛工作
1.各院部要高度重视,安排好师生的技能竞赛工作。
2.要制定操作性强的指导训练计划。精选优势赛项精心准备,开展针对性强的强化训练。
3.调动学校、院部、教师、员工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争取获得层次更高、数量更多,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作用更大的奖项。
4.师生同赛。一是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是教师专业技术技能竞赛。从今年开始,各院部增设教师技术技能竞赛项目,师生项目相同,技术技能的高度要求不同,教师评选校级技术能手。
5.第二届周口市职业技能大赛拟在11月-12月之间进行,承担有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任务的院部,要提前做好准备。
(八)教学研究工作
1.院部和教研室要负起教学研究的组织领导责任,制定院部和教研室学期教学研究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定期召开院部和教研室教学研究工作会议,研讨教学相关问题。
2.教师要发挥教学研究的主体责任,结合工作岗位职责,选好研究方向,选准研究问题,持续开展系统研究,争取早出成果。
3.本期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是课程改革。所有教学院部和全体教师,都要围绕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2021年校级教改项目和2022年教改立项工作将在近期进行。
(九)教学管理工作
1.优化细化执行“学期两交流三检查、全年十节点一总评”教学管理模式。
2.优化院部领导教学巡查制度,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检查的积极性,记好信息日志。
3.充分发挥员工教学信息员作用,鼓励员工参与常规教学管理。
4.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学校、院部教学文件要进一步规范;作业、实验实训报告要进一步规范;考试、考核等评价的试题试卷要进一步规范。
三、本学年度需要做好的重点教学工作
(一)课程改革
重点解决:课程为什么要改革?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问题: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吴岩司长: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牛鼻子”。职业本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第一需要是课程。
2.人才培养主要涉及三大要素;课程、教师、员工。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要素。
课程是指员工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英语语境中的课程就是跑道。道:不仅指课程内容,而且喻指课程应当有目标、有计划、有规划,让课程沿着“道前行。”跑:指课程是动态生成的,与教师、员工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3.课程类型决定人才培养类型。决定人才培养类型的不一定是学校类型,学校类型与人才培养类型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只有课程与人才培养类型才有因果关系。
(普职专业相同或相近:一字之别如护理学与护理;二字之别的如机械电子工程与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网络工程与网络工程技术;一字不差的人计算机应用工程与计算机应用工程、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课程区别。
4.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一个循环后,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与完善。
5.质量为王、标准先行。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没有印发前,我们自己调研论证、校企合作制定职业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是非常正确的,是试点改革的关键举措。因为职业本科是新生事物,3年前,全国找不到有职业本科办学经验的人、也没有职业本科办学的成熟案例可借鉴可学习,在“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才培养实践中,部分专业参考、模仿、甚至复制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例太大,原创性较差,创新程度不足,缺乏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特色。国家职业本科职业教学质量标准印发今年10印发,必须按国家标准进行一次修改。
第二个问题:课程改革改什么?
课程改革一是改课程体系结构;二是改课程内容;三是改课程标准;四是改教材适;五是改教学手段方法。
第三个问题:课程改革怎么改?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吴学敏
首先,课程体系怎么改?
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两个“高端”的高端职业岗位需求是职业本科课程改革目标确立的依据,要按照认识规律与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编制课程体系。
职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不仅要精准分析胜任两个“高端”现有职业岗位(群)高端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且还要考虑岗位变化,适度超前。符合以下四条要求:
第一:提高标准。
一是基础知识扎实(不低于普通本科);
二是技术技能过硬(高于高职专科);
三是技术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与解决一线复杂问题能力较强(高于普通本科)。
第二:对接岗位。
一是按胜任高端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设置专业课程,设计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二是增强跨界意识,按需设置课程。同一个职业岗位,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淡化学科专业边界,按需求设计专业课程。
三是适应岗位能力上移需求,适度超前设置课程。
第三:优化整合。
一是对使用一个循环的老版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优化组合;
二是优化整合要对所有课程要全覆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各类选修课);
三是按需优化组合。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增有减,该增加的增加、该砍掉砍掉、该合并的合并,目的是优化升级。
四是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员工主体。
一是遵循员工学习规律;
二是有利于员工成长成才;
三是有利于增强员工就业竞争力。
其次;课程内容怎么改?
按照课程改革要求,要对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筛选和组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增,就必须有所减。
处理好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模块化与综合化等之间的关系。
第一:改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普通本科不同)怎么改?
一是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会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高等数学要求不同)。
二是课程教学融入职教理念、工匠精神和职业文化等育人元素。
第二:专业课程内容怎么改?
一是根据职业本科教育需要专业特点,可以适度“模块化”“工作任务”“项目化”或“综合化”结构。
二是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等。
三是突出专业技术教育。
四是淡化学科边界、按需精选课程内容。
五是注重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教育。
再次,改课程标准。
又次,改教材。
一是按课程标准选购最适用的教材。
二是教师编写出版教材(纸质电子、活页立体)。
三是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
四是建立健全学校或院部职业本科教材体系。
最后,改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是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二是课堂教学选择适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三是充分发挥新、老教学设备的作用。
四是创新教学手段方法,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二)制订(修订)25(19?)个职业本科专业课程标准。
1.执行《一竞技关于装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2.认真总结经验,反复调研论证,按照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装订或修订专业课程标准。
3.开课16学时及以上的课程,都必须有课程标准。
(三)制定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为什么要制定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完成一个培养周期后必须进行修改完善。二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健全,三是适应技术迭代、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
2.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制定?
一是认真进行产业用人需求调研。职业本科契合的不是所有产业的所有岗位的用人需求,而是契合“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中高端岗位人才需求;二是按国家出台的职业本科质量标准与要求制定;三是在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修订。
3.什么时间制定好?
一是2023年元旦前制定好;二是2023年秋季开学所有本科专业执行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本科专业申报
(五)教学工程建设
1.一流专业建设。含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
2.一流课程建设。含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社会实践、虚拟仿真五种形式。以及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发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等。
3.一流教材建设。含各级各类一流专业建设(纸质电子、自编规划、立体活页等)
4教学团队建设。含各级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
5.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设。含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
6.名师队伍建设。含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类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
(六)教学成果培育
1.教学改革成果培育。
2.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成果培养。
3.教学研究论文培育。
4.各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黄水测绘学院两个国家二级、两个省级特等)。
5.教学管理成果培育。
6.教学模式成果培育。
7.教学特色成果培育。
总体来说,本学年、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就是:拓展试点经验,巩固试点成果,瞄准“两个高端”,契合“三个需求”,抓好常规教学、强化过程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教材选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整体系统改革,加大教学工程建设与教学成果培育力度,持续攀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新高峰。只要学校全体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目标一定会顺利实现,学校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一定会攀上新高峰,各院部人才培养也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各位老师的个人成长发展一定会更加出彩。